馬可福音4章: 隱藏的奧秘

1

馬可福音4章11-12節乍看之下會令人產生疑問: 為什麼耶穌凡事要用比喻, 對眾人隱藏神國的奧秘呢? 又為何"恐怕他們回轉過來, 就得赦免"? 難道主不願人人都得著赦免麼?又或者主偏心只將神國的奧秘及救恩賞賜給少數人?

在教學上, 比喻是一件極好工具; 它可以很豐富的解釋一個抽象的概念, 深入淺出的使之具體化, 讓人能夠容易明白。不但如此, 比喻能夠抓住聽眾注意力, 使人不至於聽見高深的理論而昏昏欲睡。以比喻教學也是當時拉比們的慣用手法, 耶穌時代的人們對這樣的教訓是很熟悉的。

當時有許多人聽耶穌的講道, 他們領受了同樣的教導, 卻有了不同的反應。有少數人留下來跟隨耶穌, 尋求比喻的意思, 並且得到更多的啟示。而大部分的人卻是聽過了, 覺得耶穌講了一篇很好的道, 而後就離去了。對於無意尋求神的人來說, 神國的奧秘對於他們是無意義的, 他們對神的認識也就流於表面, 無法更深一層。然而對於願意尋求神的人, 神總不吝於將自己更多的啟示給他們知道。神不偏待人, 也樂意將救恩賜給人。"他願意萬人得救, 明白真道"(提前2:4), 對於神的旨意領受的多寡, 其實取決於人自己回應神的態度。

“你們祈求, 就給你們, 尋找, 就尋見, 叩門, 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 就得著, 尋找的, 就尋見, 叩門的, 就給他開門。” 太7:7-8

馬可福音3章: 安息日

1

最初, 對於安息日的設立, 摩西並沒有很詳細的規定哪些事是可以做的或不能做的。耶穌時代人們所遵守的這些條例是後來的文士教師們加上的, 以為如此可以使他們更為敬虔討神的喜悅。哪裏知道, 這些條例反而成為綑綁人的枷鎖。

他們忘了最初設立安息日乃是要紀念神(出31:13), 並且要使人安歇舒暢的(出23:12, 31:17)。本來人應當在這日裏享受安息, 人們卻因追求遵守這些條例禮儀, 搞得神經兮兮的不得安寧, 就深怕犯了安息日, 成了眾矢之的。耶穌看見了他們的問題並提醒他們回歸律法的精義: “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 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可2:27) 。

這枯乾了手的病人患的也不是急症, 非得馬上醫治不可; 耶穌本也可以等待一天再醫治, 這樣祂就可以避免許多的爭議。但是耶穌不但堅持在安息日醫治, 祂還是在會堂裏這樣做了, 帶給人們一個震撼教育, 並使得法利賽人痛恨得咬牙切齒, 欲除之而後快。但祂不需要討好人, 祂來的目的是要使人得到真正的安息, 祂才是安息日的主 (可2:28)。

馬可福音2章: 身份與地位

1

馬可福音所描寫的耶穌, 多著重祂僕人的地位。不同於其它的福音書, 馬可對耶穌的開場介紹非常的短暫, 並且沒有多加描述耶穌的家譜或背景, 反是短短的幾筆帶過, 在第一章就開始描述耶穌忙碌的服事生活。

人對於耶穌的服事感到驚奇, 他們看見了祂的權柄但卻不明白, 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耶穌身為神子的身份。因為耶穌的服事, 人很容易把祂歸類成先知, 就如同施洗約翰一樣。但縱使是先知, 總歸也只是個人罷了。但是當耶穌說話行事帶著神權柄的樣式, 以神兒子的身份自居的時候, 法利賽人就受不了, 所以他們控告耶穌的第一項罪名就是褻瀆神。

當耶穌一點都不猶豫的宣布“小子, 你的罪赦了”的時候, 他是以靠著神兒子的身份所有的權柄宣布的。相較於 “起來, 拿你的褥子行走”, 罪得赦的恩典更大更好, 但並不是能夠憑著眼見的。對一個沒有權柄的人, 口說無憑的罪得赦, 的確比馬上可以印證的起來行走的神蹟容易的多了。但兩者對耶穌而言都不是難事。耶穌並不遮掩祂的權柄, 為要幫助人們明瞭祂的身份, “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

耶穌身為神的兒子的身份不會因為他處於僕人的地位而有所改變。因此馬可福音1章開宗明義的闡明耶穌做為神子的身份, 並以此作為福音的基礎。人講究有什麼樣的身份就該有什麼樣的地位, 但是耶穌顛覆了這樣的觀念思想, 祂以神兒子尊貴的身份甘心處於僕人的地位謙卑的服事人。但是這不表示人可以因為祂僕人的地位而輕賤祂, 因為祂乃是神的兒子。

馬可福音1章: 曠野

1

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後, 因為悖逆神惹動神的憤怒, 在曠野飄流了40年才得以進入應許之地。他們經歷了建國, 亡國, 在巴比倫為奴, 後由波斯王古列的下詔回歸重建聖殿和耶路撒冷。又經過希臘的統治, 哈斯摩尼王朝的中興和沒落, 後淪為羅馬帝國的附屬。雖然以色列尚未復國, 以色列人卻仍舊居住在迦南地。

經過了亡國的教訓, 以色列人似乎不敢再拜別神了, 至少不像他們的祖先一樣的崇拜偶像。一直到了耶穌降臨的羅馬時代, 以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為首的文士和教師們受到百姓的推崇與尊重。似乎以色列人開竅了, 明白了, 長大了, 不再陷入偶像的纏累了。… 果真如此嗎?

耶穌眼中的以色列人是 “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可6:34), 雖然居住在迦南, 但是他們屬靈的光景卻是仍舊飄流在曠野當中, 不明白神的心意, 社會沒有公義, 百姓受欺壓孤苦無依, 宗教淪為與政治抗衡的手段。以賽亞書中提到, 僕人的使命乃是 “作眾民的中保, 作外邦人的光, 領被囚的出牢獄, 領坐黑暗的出監牢”(賽42:7)。耶穌以神兒子的身份做為僕人, 為了就是要帶領他們離開心靈的曠野, 來到真正的迦南美地, 得享真正的救贖。

在現代物資充足的社會, 人似乎不欠缺什麼, 生活水準遠勝古代的君王。可是再多名車, 毫宅, 名牌, 金錢, 名聲和地位卻無法使人的心靈得到真正的滿足, 亦或使人的生命多存留一秒。如同當時的以色列人, 看似居住在富足佳美之地, 心靈卻無比荒蕪, 飄流在曠野找不到出路。耶穌對這樣的人心存憐憫, 他也要, 並且有能力帶他們出那乾旱無草之地, 得著真正的安息。

瑪拉基書4章: 分別

1

瑪拉基書3:13-4:3是一個段落, 灰心的信徒對於堅持神的道產生懷疑的態度, 他們認為行善無益處, 堅持真理無用, 服事神是徒然的, 因為行惡的人比行善的人更興旺得福。這樣的價值觀使得神的子民漠視信仰, 社會對善惡的分別逐漸模糊, 人不再以神的公義為準繩, 心中對惡的敏感度降低, 進而羨慕行惡以得著利益為目標。

神卻告訴他的子民, 神公義的標準永不改變, 神會紀念那敬畏他的人(3:16)。當審判的日子來臨時, 義人與惡人要被分別出來(3:18), 義人會得著神的憐恤(3:17), 得享救贖的喜樂, 如同跳躍的肥犢(4:2)。而行惡的人要接受審判和刑罰, 一切不潔不屬神的都要被煉淨的火燒盡再不存留(4:1)。

因此, 人要堅定持守神的真理, 尋求明白神的旨意, 並且分別為聖按神的心意而活(4:4), 預備自己在見主的那一日所得著的是神的稱讚, 而不是神的憤怒的刑罰。

瑪拉基書3章: 信靠

1.jpg

當人遠離神時, 他們無法明白神的計畫, 而世上惡人亨通小人得志使得他們便越加的不信任神, 並且質疑神的公義是否存在。在3章1-6節, 神回答以色列人在2章17節的疑問。神並沒有與以色列人爭辯世上是否有公義的問題, 因為他們最大的問題是他們缺乏信心, 因此神給他們的回答是: 彌賽亞必要降臨。

彌賽亞要來, 首先要煉淨神的百姓, 使他們依著信心來敬拜神(v2-4), 他的第二次降臨則要為全地帶來公義的審判(v5), 那些如同雅各學會單單倚靠神的必不致滅亡(v6)。

當人遠離神、不信靠神的時候, 他便要在奉獻上有所虧缺。在這裡, 先知指出獻上十分之一不是奉獻, 只是原本就當納的糧。人因為不信任神而緊緊抓住財物, 以為先有才能給, 卻不知道天國的經濟觀乃是先獻上/倒空, 神才賜福/填滿。因為真誠的、甘心的奉獻是愛神的表現, 而愛神的心是神所悅納的。當我們甘心的敬拜神愛他, 他就要在暗中保守我們, 除去那我們無法預知的威脅, 降下他豐富的恩典。

瑪拉基書2章: 警惕

1

本章v1-10延續上一章對以色列領袖的審判, 神控訴以色列的領袖違背與神所立的約, 他們不遵守神的律法和誡命, 原本該要事奉神的人不以自己的職分為榮耀。他們不傳講神的真道, 反而討好人傳講迎合大眾口味的道理, 在他們的引領下使得許多人跌倒(v8)。這些不願忠心事奉他的人要招致神的咒詛。

本章11節開始到3章18節是一個新的段落, 在對以色列領袖的控告後, 先知將矛頭對準以色列人民, 數典他們的眾多罪行。

首先, 在本章11-17節, 先知指責他們在婚姻上犯的罪: 他們與外邦人通婚。神不允許以色列與外族通婚, 其目的並不是歧視外邦人, 而是神明白以色列人會通過這樣的婚姻關係將自己置在拜偶像的誘惑當中, 進而跌倒離開神。以色列人或許認為自己能夠持守住信仰, 但是回顧以色列的歷史, 他們的祖先多次因通婚而離棄神, 而以色列人卻從不記取祖先的教訓。罪的可怕是在人以為自己可以駕馭勝過, 卻在不知不覺中失去警惕被攻克綑綁。以色列人在通婚一事上的態度可做現代的基督徒的警惕。

 

瑪拉基書1章: 輕慢

1

先知瑪拉基所處的時代是在耶路撒冷與聖殿重建後, 應該是在尼希米二次回到耶路撒冷之間的時間。耶路撒冷重建期間, 尼希米與以斯拉帶領宗教改革, 重新恢復敬拜, 但是當尼希米回到波斯後, 百姓開始慢慢的墮落。在尼希米記13章, 他再次回到耶路撒冷時, 發現百姓與外邦人通婚, 祭司甚至讓亞們人多比雅住在聖殿, 利未人因為無人供奉只好拋下敬拜的職事轉而去耕田, 百姓還干犯安息日與推羅人做生意, 等等。尼希米再次實行一系列的改革運動, 而先知瑪拉基便是在尼希米第二次回到耶路撒冷前對百姓傳講, 為尼希米的二次改革奠定基礎。

瑪拉基書1:1-2:8是對以色列領袖的責備。首先, 以色列對神的愛產生懷疑 (v2-5), 這並不是這時候才有的問題, 而是自從出埃及時便開始。他們習慣於神的給予, 對神的付出感到理所當然, 若是有一點點的不如意便認為神不愛他們, 甚至對神說”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v2)。在這裡, 神對以色列的回答將他們比作敵視神拒絕神的以東, 以色列人自恃是神的選民, 但是他們的作為卻如同以東一樣時常拒絕神, 但是神卻沒有對待以色列如同他對待以東一般, 顯現出他對以色列仍舊懷著慈愛。這個信息也有警告的意味在裡面, 若是以色列不知悔改, 以色列便要失去神選民的身份, 與以東沒有區別。

神對以色列的第二項控告是他們對神的輕慢, 他們絲毫的不敬畏神, 不但沒有將最好無瑕疵的祭物獻給神, 反而將殘缺 的、污穢的獻上為祭。神曾經多次藉著先知曉諭他的子民, 他所重視的並不是人所獻上的祭物, 他所看中的是人敬畏他順服他的心。雖然神並不缺這些祭物, 但是這些祭物卻代表人是否敬畏神。以色列人的行為對神來說是個侮辱, 他們的行為如同在祭祀一位無知覺的偶像, 而不是那創造天地萬物、查驗人心的主宰。
 

撒迦利亞書14章: 降臨

朝日

本章是先知撒迦利亞預言有關於耶和華的日子的高峰: 耶路撒冷將要被列國的圍攻(v1-2), 危在旦夕之時彌撒亞要從天而降為他的子民爭戰, 他的來臨將伴隨著許多天地的異象(v3-8), 他要在地上建立永遠的國度, 帶來真正的平安。

耶和華的日子對於有罪的人來說, 是個可怕的日子, 神要施行審判降下刑罰。但是對於那些敬畏神的人來說, 卻是拯救的日子, 他們不再哭泣, 神要親自安慰他們。彌賽亞從此君臨天下, 萬民都要來朝拜, 承認他是主, 選民也要再度分別為聖歸與神。

撒迦利亞書13章: 煉淨

j.jpg

本章分成2段: v1-6論到神的日子來時, 一切罪惡與假先知都要被除去, v7-9則論到彌賽亞的被棄以及餘民如何在神的日子被煉淨。這兩段的描述並沒有照著時間前後安排, 在實際發生的順序而言, 反而是v7-9先發生, 符合啟示文學的一貫寫法。

在迦撒利亞的描述中, 彌賽亞的被棄是雙方面的, 12章記載以色列民和領袖背棄彌賽亞, 而13章則記載彌賽亞的被神所擊打(v7), 這兩者並不衝突, 因為神將耶穌當作洗淨世人罪惡的祭。在擊打以色列的牧者(彌賽亞)後, 神的管教臨到他的子民(微小者)。以色列人在神的日子被熬煉, 機經痛苦, 但是神的眼目並沒有離開他們, 當他們悔改求告神的名時, 神就要拯救他們, 重新恢復與以色列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