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師記15章: 另類的領袖

士師記14與15章所描述的是一連串的事件最終導致參孫成為以色列的士師。這一連串的事件是充滿錯誤、混亂與仇恨的– 參孫因為私慾執意進入一段錯誤的婚姻, 他一時興起的有獎徵答造成了婚姻的破裂, 他的岳父將他的妻子改嫁招來參孫的憤怒和報復, 以色列人的懦弱使得參孫獨自面對敵人應戰。

相對於以色列其他的敵人, 非利士人似乎更難纏, 一直到大衛王才制服非利士人, 但後來在王國時代非利士人仍舊是以色列的隱患。對於這樣的敵人, 在當時混亂的局面當中, 神使用參孫作為打擊非利士人的首發軍。不同於以往其他的士師, 參孫的一切行動都是單獨完成, 並沒有其他以色列的軍兵加入其中。神巧妙的使用參孫的性格和軟弱來成就祂的事 – 參孫的確是驕傲自大的, 他也有一股狠勁促使他敢於獨自面對成千的敵人。

參孫絕對不是我們心目中屬靈領袖該有的樣子, 但是他卻偏偏能夠完成神在當時所要成就的事, 保以色列人20年的平安。如同神對瑪挪亞所說的, 我名是奇妙。神的作為是我們無法測度的, 有時候祂用我們意想不到的人來完成祂的工, 我們是否也能夠如同以色列人一樣在其中看到神的作為呢?

士師記14章: 因我喜悅

參孫作為一個分別出來服事神的拿細耳人是很不合格的。作為拿細耳人所需遵守的規矩有三: 不可飲酒, 不可剪髮, 不可摸死屍 (民6:2-21)。參孫只遵行了不可剪髮一條。作為神所揀選的以色列人, 他執意要娶外邦女子, 還是以色列仇敵非利士人的女子。雖然參孫作為士師, 但是他行事任性, 恣意妄為, 全憑自己的喜好而不顧念神的旨意, 如同他對父親所說的,  “願你給我娶那女子, 因我喜悅他。” (v3)

現代的社會高舉個人的自由,  “只要我喜歡, 有什麼不可以” 的思想不知不覺的影響每個人。作為神的兒女, 我們的行為是否也會如同參孫一樣, 以自己的意志為最高準則呢?還是我們做每一件事都願意順服聖靈的引領呢?

神固然可以使用軟弱的人成就祂的旨意, 如同神使用參孫一樣, 但是這軟弱的人也要付出悖逆的代價。參孫的一生本應充滿神的恩典和大能, 但是因為他任意而為, 行事為人與他作為拿細耳人的身份十分的不相稱, 這才造就了他悲劇的一生。

既然蒙召, 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弗4:1

士師記13章: 奇妙的恩典

參孫與撒母耳是以色列最後的兩位士師,他們與其他的士師不同,是從母腹就分別為聖出來要服事神的。 兩位的出生都是神所賜的奇蹟,他們的母親都不孕無法生子,但是因為神的介入,他們生下的兒子都分別出來歸與神。
士師記記載以色列人如何不斷的跌倒,雖然神多次興起士師拯救,但以色列人卻屢屢選擇悖逆。照理說,神有充足的理由放棄他們的。但是在以色列人再次背叛神的時候,神在他們還尚未呼求時就已經為他們準備了拯救,這是何等奇妙的恩典和慈愛!祂也是如此的在我們還不認識祂的時候就為我們準備好基督的救恩,使所有信祂的得以有永生的盼望。

士師記12章: 紛爭

耶弗他打勝仗回來後面對的不是人民的歡呼慶祝,反而是以法蓮人不講理的質問吵鬧。這並不是以法蓮人第一次如此行了,他們也曾經如此的對待基甸。他們不滿基甸分派給他們的工作,就是清除剩餘的米甸人,他們想如同基甸的軍隊一樣威風凜凜的掃蕩敵人。這一次他們更加的不講理,他們甚至沒有回應耶弗他的呼召與他一起爭戰,反而倒打一耙聲稱他們沒有邀請是被故意藐視了。
以法蓮人的態度是很要不得的,很顯然的,他們認為所分派的工作有貴賤之分,他們更喜歡在明處的、光鮮體面的、受到人尊敬的事工。甚至,當別人的成就更大的時候,他們就生氣嫉妒。其實,就算是沒有受到邀請又如何呢?以法蓮人難道不知道眾人擁護耶弗他為領袖,並且神的靈降在他身上嗎?難道他們不能自動自發地加入耶弗他的軍隊與他同工嗎?
我們在對待神的事工上是否也會如同以法蓮人一樣,更喜歡選那些在人面前的、受到人尊敬的服事呢?還是我們也甘心樂意的去做那幕後的、沒沒無聞的事工?其實無論是哪一種服事,只要是作在神的身上,都是蒙神喜悅的。

士師記11章: 影響

以色列人在士師陀拉和睚珥的帶領下享受了45年的平安, 但是在平順的日子裡他們又被外邦人的習俗所誘惑, 又開始偶像崇拜得罪了神。在他們看來或許這是平常的文化交流, 或許這是一個主流社會對其他少數民族的大度包容。這些從世界的觀點看來是有素養、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 但這樣的行為理念卻在以色列人的信仰有極深極壞的影響。

以色列人沒有以嚴謹的態度對待神要他們分別為聖的命令, 這樣的態度使他們屢屢在同樣一件事上跌倒, 甚至於, 士師耶弗他也被迦南偶像獻祭所影響。耶弗他向神許願要將第一個出來歡迎他回歸的人獻為燔祭, 但是這個願其實並無其必須性, 而且獻人為燔祭的做法可能源於祭拜外邦偶像經火的儀式。

在士師時代以色列人住在外邦人當中, 無時不刻的受到他們的影響, 他們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現代的基督徒可以引以為戒的。我們的觀念行為是否有受到世界的影響而不自知呢?

士師記10章: 實際的行動

以色列人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每一次他們背棄神的時候, 他們就會受到外邦人的欺壓。依照他們以前的經歷, 他們便呼求耶和華的幫助。但是, 這一次神比能沒有立即的回應他們, 而是提醒以色列人祂曾經的作為, 並回問以色列人為何不去求他們所選擇的神呢?

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 為什麼每一次以色列人遇見了困難總是來尋求耶和華, 但是在安舒的日子卻更願意選擇那屢次不能救他們的偶像呢?有沒有可能是在多神的外邦文化當中, 以色列人以為耶和華只是多位神祗的其中之一, 甚至是專司戰事的神呢?以色列人忘記了十誡的第一條就是除了耶和華以外再無別神。不是不可以敬拜別的神, 而是根本沒有別的神。

因此, 神沒有回應以色列人的懇求, 直到他們除掉他們當中的偶像, 專心的事奉祂(v16)。真正的悔改是需要實際行動的支持, 真正的信心需要行為來顯明。

士師記9章: 神的報應

本章記載的是一個以卑鄙手段自立為王的人在以色列帶來的動亂。基甸的妾生子亞比米勒聯同示劍人和米羅人謀殺了他70個弟兄, 唯有一個最小的兒子約坦逃脫這次的謀殺。亞比米勒稱王三年後與昔日擁戴他的人反目, 亞比米勒擊殺叛軍, 將示劍叛軍的餘黨燒死, 當他在提備斯要故技重施的時候被一個婦女所擲的石頭所傷致死。在本章的最後兩個章節則強調了這些所發生的事情都是神的報應。

當我們以人的眼光看歷史, 強權的興起與弱者的滅亡似乎都是在遵行物競天擇的規律, 但是從士師記我們卻能看見神的旨意運行在人的歷史當中。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美地乃是因為神的同在與對迦南各族的審判; 迦南各族能夠苟延殘喘是因為以色列人的背叛以及神對以色列人的懲罰; 每一次外邦人興起是因為以色列人再次的離棄神; 而欺辱以色列人的衰亡也是因為神拯救回轉的以色列人。

在人看來只是強權輪替, 但其實每一處都有神的作為在其中。亞比米勒與示劍人和米羅人所造成的動亂也是如此。或許作惡的人在短時間之內能夠得著勝利, 但是他們總是無法逃離神的審判。

士師記8章: 勝利之後

基甸是極為成功的, 他以少勝多擊潰米甸大軍, 他以智慧化解以法蓮人的無理取鬧, 他懲罰了那不但不幫助自己弟兄反而袖手旁觀並且嘲諷​​基甸的疏割人和毘努伊勒人, 他更拒絕了以色列人擁戴他作王的提議。但是基甸的成功並沒有給以色列帶來長久的平安或是真正的復興。

基甸開始走下坡是從他得到了巨大的勝利之後。剛開始他或許能夠克制自己 – 他還記得將榮耀歸於神, 但是慢慢的他的驕傲自滿就佔據了上風。他造以弗得的本意或許是好的 – 他要紀念戰爭的勝利, 但是這成為了一個以色列百姓受到試探的機會, 使以色列人陷入更大的罪當中。他的妻妾成群令人咋舌, 為兒子取的名字(亞比米勒的意思是王的父親)曝露了他對王位其實也不無野心, 他的妾生子更是帶給以色列人一場動亂。

一時的得勝不代表永遠的得勝, 我們若是因為一次的勝利而鬆懈了警惕, 驕傲自滿就會是我們沖昏了頭。基甸忘記了沒有神的介入, 區區三百位勇士不可能擊敗十幾萬的大軍, 他竊取了神的榮耀, 開始自我膨脹。這樣他所認為無關緊要無傷大雅的事就為後人埋下禍根, 他的勝利短暫的, 他無法帶領以色列進入屬靈的復興。

士師記7章: 三百勇士

提到基甸我們總不免想像他是個膽小謹慎的人, 但是他卻能克服了他的膽怯遵守神的命令。在本章, 神吩咐基甸裁減軍隊的數量, 第一次的裁軍走了2/3的士兵 —那是多麼打擊軍心的事啊!第二次的裁軍則只剩下300人, 是原來軍隊的不到1%。古來以少勝多是萬不得已, 對一個不是職業軍人的、被趕鴨子上架的新進領袖基甸來說是多麼大的壓力。
但是, 在前一章看來膽怯、行事過於謹慎的基甸居然對神的吩咐沒有絲毫異議。他沒有多問, 只是神如此說, 他就如此行。心裡雖然仍舊害怕, 他仍舊遵行神的吩咐。不但是基甸, 所揀選出來的300個勇士也是如此, 他們不明白神的全盤計劃, 但是神所需要的只是他們順服 – 他們要完全配合的吹角、呼喊、打破瓦瓶。
神的精兵不在乎人數眾多, 也不在乎裝備要有多麼精良或是力氣要有多大。神的精兵只要順服、與神配合, 就能在神的勝利上有份。

士師記6章: 不是我差遣你去嗎?

以色列人再次遠離神, 這一次神任憑米甸人掠奪以色列人, 到了一個地步以色列人失去了他們所有, 甚至要躲避到山洞裡頭, 一直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 他們才願意呼求神的幫助。

大多數人的人在遭遇困難時的反應都與基甸一樣, 他們不會自省, 反而會問, “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 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 (v13) — 神當然是全能的, 但如今祂卻任憑這些事發生在我的身上, 祂定然是已經丟棄了我, 不再愛我了!

當一整個世代被殺害、毀壞、捆綁的時候, 我們若是只顧著埋怨神是沒有用的。神在呼召祂的僕人起來抵擋仇敵 – 祂對祂的兒女說, “不是我差遣你去嗎?” (v14)

曾經的摩西和基甸第一個反應都是, 我何德何能?但神的拯救從來就不是因為那個人有多麼聰明有才華。基甸遲疑、膽怯, 但是他卻願意聽從神的吩咐, 因此他一個人的順服成了那個時代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