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16章: 溫柔

1

天使吩咐來膏耶穌的婦女們說, “你們可以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說, 他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v7)。這是多麼奇怪的吩咐, “他的門徒”不就已經包括彼得了, 為什麼還要特別提出 “和彼得”呢?

耶穌被賣後, 門徒們對耶穌的離棄在他們心裏是很大的創傷。就算是主復活了, 他們也可能因為羞愧的緣故, 從此就逃避見主的面。其中最最羞愧難過的應該就是彼得了! 所以耶穌復活後, 就尋找他的門徒, 並且特別的提出彼得, 是因為他們都很需要被重建被安慰, 尤其是彼得, 因他跌倒的最重, 所以主耶穌更是特別的提到他。

“和彼得”, 這是主對待憂傷痛悔者的溫柔, 因為“壓傷的蘆葦, 祂不折斷, 將殘的燈火, 祂不吹滅。”(賽42:3)

馬可福音15章 完成

1

耶穌被賣後到的行為簡直可以說是任宰任割了! 不同於以往遇見法利賽人刁難的時候會發聲斥責辯論, 耶穌在受審的時候靜默不語, 卻是一點也不為自己爭辯尋求解決之道。如同先知所說的, “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 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 他也是這樣不開口”(賽53:7)。

其實當時祂倘若行個神蹟藉此號召群眾, 甚至稍微的配合彼拉多一下, 祂應能扭轉劣勢脫險的, 也不至於搞到被釘十字架的地步。事實上, 耶穌要脫離困境也就是祂一念之間的事而已。可縱是如此, 祂卻咬緊牙關的任憑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 任憑猶太人將自己活活的逼上死路, 因為祂知道這本來就是祂來到世上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所以祂才說,“沒有人奪我的命去, 是我自己捨的。”(約10:18)

想像若是有人被對待以曲解栽贓, 顛倒是非, 極盡羞辱, 鞭打刑罰, 他還能平靜的忍受並且不發一言嗎? 這樣的人應該是不多的, 總要大聲的為自己辯解一番。若這個人其實有自保能力可以脫困, 他還會願意默默忍受嗎? 這應該是很少有的, 人總是會有自我保護的生存本能。若是這一切居然都還是為了解救這些將自己逼入絕境的惡人的緣故呢? 全天下怕是除了耶穌沒有人這樣做了吧?!

祂很忠心的完成祂的使命, 甚至在細節如在十字架上不接受末藥加酒用以麻痺自己都顧到了, 為了就是能夠忠心的完成祂的使命。

馬可福音14章: 破碎

1

縱使有最好的意願, 立志要成為討神喜悅的人, 人卻常常抵擋不了試探, 或是肉體軟弱, 又或是信心不足…等等。門徒們難道不是真心的親近敬愛耶穌嗎? 除了賣耶穌的猶大外, 他們應是愛祂的。 但是, 在祂心裏痛苦並需要他們陪伴的時候, 他們卻因為疲乏就忍不住打瞌睡了起來, 不能警醒禱告陪伴耶穌。更甚者, 在耶穌被捕的時候, 門徒離棄祂各自逃命, 雖有彼得偷偷跟隨, 最後還是三次不認主。

在這個晚上, 門徒經歷了一次破碎: 他們震驚的發現, 原來自己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好! 本來洋洋得意自覺夠格坐在耶穌左右同享榮耀的自己, 相互掐架自視為大的自己, 也曾經奉耶穌的名趕鬼的自己, 曾經誇口永遠追隨的自己, 居然會在祂最需要朋友的時候棄他不顧! 心中自我的高大形象轟然傾塌破碎。

這樣的破碎對每一個基督徒是必要的, 藉由徹底的認識自己的軟弱, 門徒們才能放下心裏的驕傲, 真正的明白自己的不配以及神的恩典, 完全降伏下來, 真正的成為神的器皿。

馬可福音13章:預兆

1

這一章記載了關於末世的預言, 並提供了多樣的兆頭, 基督徒可以藉著這些兆頭看到主再來的跡象。有些兆頭很籠統, 例如 “民要攻打民, 國要攻打國”; 似乎打仗在人類的歷史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很難在這樣的跡象預測時間的緊迫性。有些兆頭就有指標性的作用, 例如聖殿的拆毀, 和象徵以色列復國的無花果的比方。

許多時候我們看多了新聞, 聽多了各式各樣的消息, 那警醒的心就放鬆了。時間久了, 忍不住就會多想、懷疑。不但如此, 還有可能要接受四面八方的嘲笑質疑, 就如同挪亞當時建造方舟一樣。耶穌的教導, 是要使門徒們能夠警醒。不論這些兆頭如何, 耶穌提醒門徒不需要去猜測、甚至去分析主什麼時候再來。祂明確的告訴門徒, 這預定的時間除了父神沒有任何人能夠知道。最重要的事是不斷的、堅忍的警醒, 隨時隨地的做好預備。不用去想距離末期還有多少時間, 不必和別人爭辯到底是災前被提, 災中被提, 或是災後被提, 這些並不重要, 若是人沒有預備好, 什麼時候被提跟他又有什麼關係呢?!

馬可福音12章: 精義

1

從安息日之爭, 禁食, 吃飯的禮儀, 休妻, 到納稅, 兄終弟繼的律法等等, 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喜歡用各式各樣的問題來試探耶穌。問這些問題的人看似有學問有道理, 可是他們一直卻沒有問到核心。直到這個文士問了這個問題: 誡命中哪是第一要緊的呢?(可12:28)

耶穌沒有明確的回答文士的問題, 在幾百條律法中指出一條最重要的, 但是祂提供了一個更好的解答, 就是為什麼會有這許多的律法, 還有律法最主要的功用是什麼。 首先, 祂指出, 要先認識神, 並將祂擺在正確的位置, 就是神是獨一的神, 沒有其它的神了, 不但如此, 祂還是主, 人是需要服在祂的權柄下的。有了明確的定位, 再來就講到人與神之間關係, 不只是群體的, 還是一對一, 個人的; 不僅是“我們的神”, 也是 “你的神”, 並要盡心, 盡性, 盡意, 盡力的愛祂。(可12:30)

有了這些做基礎, 人就不需要每天緊張兮兮的, 需要確定什麼是律法所允許或是禁止的了, 因為律法就在人的心裏。人與神有了正確的關係並愛祂時, 他做什麼事自然的就愛神所愛, 恨神所恨, 而神企盼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相愛。

看似簡單明瞭的道理, 卻超越了當時文士教師的理解, 他們過於專注於每一條律法, 卻忘了追求隱藏在眾多律法後面的神的心意。法利賽人之於律法, 就好比一個人學微積分會各種公式, 能演算艱難的題目, 但是卻不知道微積分的作用為何一樣。這樣的人就算是考試能夠拿到100分, 卻不會在實際上應用, 是個名副其實的書呆子。

馬可福音11章: 高調

1

馬可福音的著重於耶穌做為神的僕人的服事。馬可福音所描寫的僕人是低調的, 沒有長長的族譜可誇耀, 對祂的描述是以一個又接著一個不停的服事居多, 並且耶穌更時常吩咐人不可對外宣揚祂的事, 並吩咐認識祂的污鬼不可曝光他的讓祂神子的身份。這樣的低調終結於馬可福音11章; 進入耶路撒冷後, 耶穌就開始高調起來了, 先是騎驢入城轟動全城, 後大規模的潔淨聖殿, 完全不同於先前的低調。

雖然耶穌曾多次進耶路撒冷, 但馬可福音只記載了這麼一次, 就是耶穌最後一次入耶路撒冷城。耶穌的高調是在為祂最後的, 最重要的工作做準備。無論耶穌工作是低調, 亦或是高調, 乃是因當時需要而定。從祂傳道前的預備期的默默無聞, 到傳道期間為了能夠服事更多的人而刻意的低調, 到祂將要被高舉在十字架上成為眾人的贖罪祭, 完成祂來到世上的終極目標時的高調行事, 祂的服事是活潑的, 不拘泥一格的。

有些人只能默默的為他禱告, 有些人則需要激烈的與他爭辯; 有些人傷心的時後喜歡別人安靜的陪伴, 有些人則希望別人能夠回饋給予建議, …。基督徒的服事不應當是呆板單調的, 反之, 應該按著聖靈的感動帶領做適當的調整, 達到最大的功效。

馬可福音10章: 榮耀

1

雖然耶穌多次提到受苦及復活, 但是門徒們似懂非懂, 並不是很清楚耶穌的意思。他們所想得到 “榮耀”和“神的國”, 是耶穌在地上稱王, 他們則為開國功臣, 同享榮華富貴。所以彼得強調“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了。”(可10:28) 而後,約翰和雅各更是要求能耶穌能夠使他們分別坐在耶穌的左右。

"與耶穌同做王"是神給得勝的基督徒美好的應許,這應許看似和門徒們所求相同,本質上卻截然不同。門徒們所求的是人的榮耀,好像政客計算投資報酬率一樣,因為我看好你,擁護你,有從龍之功,所以當拜相封侯以酬之。只是,這樣的榮耀是短暫的,如曇花一現一樣。神所應許的榮耀是更好的,永恆的,真正的榮耀。而要得到這樣的榮耀,是必須謙卑的服事別人,與門徒們所想要成為人上人的心態成強烈的對比。

馬可福音9章: 信心

1.jpg

被鬼附的孩子被帶到耶穌面前, 他的父親哀求耶穌醫治, 耶穌卻要求他要先能信: “你若能信, 在信的人, 凡事都能。”(可9:23b)

孩子因為鬼附受了許多的苦楚, 這個父親當是多麼的心疼難受, 想來, 若是耶穌有其他的要求, 他也定會全力以赴的完成, 換來孩子的得救的。只是, 耶穌沒有要求別的, 他要求是要有信心。

什麼是信的人凡事都能呢? 耶穌教導門徒, 人的信心, 可以移山(太17:20), 可以叫樹連根拔起丟入海中(路17:6)。而成就這樣大奇事, 只需要人有像芥菜種子一樣大的信心即可。問題是, 這個父親顯然沒有這樣的信心。縱使他千般願意他的孩子得救, 可是他就是做不到, 他高喊, “我信, 但我信不足, 求主幫助。”(可9:24)

人生在世常會遇到許多困難, 如大山一樣擋在面前, 更有些攸關生死卻又無能為力, 又或是禱告多時的事卻毫無見效。在這樣的時候, 與其抱怨神, 或是怨嘆自己的小信, 不如像這位父親一樣來到神面前審視自己, 然後誠實的承認自己 “我信不足”, 並祈求神的賜下更多的信心。這樣, 誰也不能在神的面前自誇, 並要將榮耀都歸於神。因為連人的“能夠信”都是神的恩典, 哪還有什麼好可誇的呢?!

馬可福音8章: 神蹟

1

在法利賽人試探耶穌之前, 耶穌才剛顯了個神蹟, 以七個餅和幾條小魚餵飽了四千人。可是這對法利賽人而言, 這些神蹟是“不夠看”的。法利賽人認為基督所行的神蹟必定是驚世駭俗的, 戲劇性的, 能夠煽動聚集人群的, 違反常理和宇宙定律的, 好比摩西時代分開紅海一樣的大奇事。他們認為只有這樣的神蹟才符合並確認基督救贖主的身份, 否則充其量就是個普通的先知而已。

對於他們的試探, 耶穌深深的嘆息, 並告訴他們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馬太福音16:4提到, “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神蹟, 除了約拿的神蹟以外, 再沒有神蹟給他看”。 約拿的神蹟有二, 一是約拿被大魚所吞, 在魚腹三日三夜後被 “吐”了出來, 預表耶穌的死而復活; 二是約拿當時到尼尼微宣講悔改的道, 全城的人悔改, 逃避神的憤怒和審判。

對神而言, 再沒有比耶穌道成肉身, 死而復活作為贖罪祭, 使人悔改轉向神更大的神蹟了。並且, 耶穌的服事無處不顯明祂的大能, 並非無跡可尋。可是, 不只是法利賽人對耶穌的大能視而不見, 連門徒們都善忘不明白 (v15-16)。就算神蹟天天發生在眼前, 他們也如同瞎子看不見。怪不得先知以賽亞感嘆道, “我們所傳的, 有誰信呢, 耶和華的膀臂向誰顯露呢。”(賽53:1)

這段經文當讓基督徒引以為戒, 不要心心念念的整日追逐所謂的神蹟奇事, 反而忘了每一天都是神所赐的恩典, 忘了罪得赦免是何等恩典。並且更要小心謹慎, 要知道 “一切的靈, 你們不可都信, 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 因為世上有許多假先知已經出來了。”(約一4:1)

馬可福音7章: 兒女

1

28節中兒女和狗這個比喻在當時應是普遍猶太人對外邦人歧視的態度; 猶太人蒙神的揀選, 成為神的子民, 與神立約, 在這裡面外邦人是無份的。以狗為喻, 也凸顯與神無約的外邦人的的景況: 雖然尚且有溫飽, 但他們完全不明白, 並無法享有兒女的福份, 更別說兒女的權利了, 實在是可憐的很。

耶穌的這個比喻實是提出了外邦人在舊約上的無份, 但同時也透露了神的終極目標, 就是使福音傳給萬民。這是順序上的先後, 如同羅馬書1:16所說的, “先是猶太人, 再是希利尼人。” 原則上, 救恩的次序是如此, , 但這個次序並非不能有例外的, 就如舊約時代的妓女喇合, 路得, 元帥乃縵等等, 雖然是外邦人 但是都得蒙神的恩典。

這個希利尼婦人明白自己所在的位置與過去的約是無份的,但卻仍堅持求這舊約外神的恩典。她的信心的確很大, 她知道只要耶穌願意, 甚至只要得到那麼一點點, 哪怕是掉到桌下的碎渣渣兒, 她的女兒都能得救。因著這樣的信心耶穌用一句話成全了她所求的。

如今福音傳給了外邦人, 不再是只能揀掉到地上的碎渣兒, 而是同為神的兒女, 同享福份, 有資格得著產業。這是何等的恩典, 感謝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