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24章: 有主同行

1

有兩個人離開耶路撒冷前往以馬忤斯。他們或許是因為追隨的耶穌的死而心灰意冷離開了耶路撒冷這個傷心地, 或是覺得失去了他們所期盼的倚靠選擇回家重操就業, 無論如何, 他們離開了耶路撒冷。

在他們傷心失望的旅途中, 耶穌與他們同行。雖然他們沒有將他認出來, 但是主耶穌親自的陪伴他們, 並且為他們講解他們所認為是天塌下來了一樣的事, 使他們明白在其中神的美意和安排, 最後, 他們認出耶穌, 他們的心被開啟, 能夠明白神的話語。

當我們傷心痛苦的時候, 主耶穌也是如此的帶領我們。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 眼睛迷糊的時候, 祂默默的與我們同行, 安慰我們使我們明白在黑暗中神仍舊掌權。若我們如同這兩個人強留祂(v29)、緊緊的抓住祂不放, 祂也要開啟我們的心, 使我們真正的明白神的話語。過去我們看聖經的言詞理性上知曉了, 如今祂要使我們的心也通透, 以前紙上的字句, 如今帶著改變生命的能力。

當他們的心被主摸著後, 他們重回耶路撒冷, 並且作見證證明耶穌已復活, 並堅固安慰其他傷心軟弱的人。相同的, 當我們被主得著以後, 軟弱的變成了剛強, 也要成為其他弟兄姊妹的祝福。

路加福音23章: 替代

1

巴拉巴所犯的罪恰恰好是猶太人誣陷耶穌的罪名 – 他在耶路撒冷作亂, 試圖推翻羅馬的控制, 他才是那貨真價實的叛亂份子。但是猶太人卻寧願彼拉多釋放殺巴拉巴, 也不要他釋放那和平之子耶穌。其實這也是反映出了猶太人對彌賽亞的使命的許多誤解: 巴拉巴才符合他們心目中君王的形象, 他們期盼彌賽亞以武力鎮壓勝過羅馬, 建立地上的政權。

最後, 彼拉多遂了猶太人的要求, 無罪的耶穌代替了有罪的巴拉巴, 更承擔了巴拉巴的罪名和該得的刑罰。同樣的, 耶穌也承擔了屬於我們的罪名和一切該得的刑罰, 所以我們可以如同巴拉巴一樣逃避可怕的刑罰, 獲得無罪釋放, 不義的得以成為義, 使我們得以回到神的面前。

神使那無罪的成為我們的罪, 好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林後5:21

路加福音22章: 軟弱變剛強

1.jpg

福音書上所記載門徒們的表現其實蠻令人失望的, 他們時常在關鍵時刻掉鍊子, 他們不太注重耶穌所說的有關祂將要被賣和被釘十字架的事。不但如此, 在耶穌對他們說如此重要的消息之時, 他們竟然還彼此爭論誰為大。(v24) 他們還常常和耶穌雞同鴨講, 完全不明白耶穌的教導(v38), 並且, 當耶穌受難的時候他們各自逃命做鳥獸散。但是教會卻是經由這樣軟弱的門徒所建立。

這是一件非常令人感到激勵的事: 神可以改變並且使用如此軟弱的人。我們也如同門徒一樣, 時常不明白主的話語, 時常怠惰偷懶, 時常體貼更體貼自己的意思, 時常不注意主對我們所說的話。但是神可以改變這樣的我們, 若是我們能夠如同門徒一樣順服在祂面前, 神就能夠改變使用軟弱的我們, 如同祂曾經改變使用軟弱的門徒一樣。

路加福音21章: 面對災難

1.jpg

在本章8-36節耶穌所發的預言中包涵了耶路撒冷城的被羅馬所毀, 末日(末期)的徵兆, 末日的可怕情景, 以及給基督徒的勸勉, 就是要謹慎(v8), 不驚慌(v9), 堅定(v14), 忍耐(v19), 逃避災難(v21), 警醒並常常祈求(v34)。

如今的世界越來越敗壞, 如同聖經的預言一一的成就, 好似一隻手將整個世界推動走向那最後末日的舞台。生活在末世基督徒當如何自處呢? 我們應當如何在末世存活呢?

耶穌給基督徒的忠告是要謹慎警醒, 使自己不落入迷惑當中, 這樣的迷惑包括假教師, 包括來自世上的一切能夠使我們的眼目從神離開的一切事物。不但如此, 並且要常常禱告親近神與神保持親密的連結, 使自己能夠有資格躲避將來的大災難。若是不幸落入末日的災難當中則不要驚慌怨懟, 而是要堅定持守住自己的信仰, 即便面對各種迫害仍舊要忍耐到底, 因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得救。
你們要時時儆醒, 常常祈求, 使你們能逃避這一切要來的事, 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路21:36

路加福音20章: 權柄

1

宗教領袖們以各種不同的問題來為難耶穌, 企圖抓住祂的把柄。他們提起的其中一個問題是有關於納稅的問題。耶穌的回答很簡單: “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 神的物當歸給神。”(路20:25)

猶太人不喜歡納人頭稅, 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就間接承認了羅馬政府的統治權, 宗教狂熱份子只承認神為他們的君王。聽起來很像很屬靈, 但是他們既然使用羅馬的錢幣, 他們事實上就已經是在羅馬的統治之下, 並且承認了羅馬的權柄了。他們的不承認實在是非常的虛假。

耶穌在屬世的權柄與屬神的權柄當中作了一個區分: 基督徒在世上應當做好公民尊敬地上的掌權者, 但是要知道, 有另一個更高的權柄屬於神, 基督徒更應該臣服在神的權柄之下。兩者不衝突的情況下地上的權柄仍須受到尊重。

猶太人不尊重地上的權柄, 更不臣服在神的權柄, 否則他們就不會如此挑臖陷害耶穌了。他們如同耶穌的比喻中葡萄園的園戶, 他們挑戰園主的權柄, 甚至要殺害園主的兒子。這些宗教領袖們關心地上的權柄, 關心地上錢幣上的肖像屬於誰, 但是卻沒有想過, 他們身上是否有屬於天國的印記, 他們是否順服在擁有屬天的權柄, 是否真正降伏在神的權柄之下。

路加福音19章: 被尋見

1

雖然人群擁擠, 身量矮小, 並且撒該根本不認識耶穌, 但是他熱切的想要見見這位罪人的朋友。他想要看耶穌, 想要尋找耶穌, 甚至他不顧顏面的爬到樹上去, 只為了看祂一眼, 但撒該不知道的是耶穌早就認識他了, 不但如此, 祂還愛他、願意接納他, 並與他在一處, 耶穌不會讓這樣迫切尋求祂的人失望的。撒該以為他在尋找耶穌, 殊不知其實他是被耶穌找著了。

罪人撒該得著了耶穌, 他的生命有了實質的轉變, 他的回轉不是口頭說說而已, 他以行動証明他真心的悔改, 真正得到了救恩。在18章, 富有的官因為捨不得自己的財寶憂憂愁愁的離開耶穌, 而在19章, 不義的稅吏撒該卻因為悔改歸向主而捐獻給窮人, 並且四倍賠償被自己所訛詐的人。這是由心而發的改變, 撒該的回轉充分的顯現出耶穌所說, “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卻能。”(路18:27)

路加福音18章: 恆切

Learn How To Pray Like Jesus With These 10 Bible Verses

耶穌以寡婦與不義的法官的比喻教導門徒禱告務必要持之以恆。

我們對於自己能夠預期與相信的事物總是能夠更容忍等待, 譬如等公車, 我們知道縱使公車稍微誤點, 但是它總是要來的, 因此我們雖然會抱怨, 但是總歸還是會繼續等後。但是當我們的信心動搖了, 那麼等待的容忍度就要相對的減低。譬如公車誤點超過1個小時, 這時我們無法如同之前一般確認公車必定來到了, 那麼我們有可能就不願再等待下去了。我們的禱告也是如此, 若是我們信心微小, 無法相信神必要垂聽, 無法相信神要憐憫, 那麼我們就無法堅持的禱告。

因此, 耶穌的比喻告訴我們, 我們需要恆切的禱告, 因為神必要垂聽。當我們有這樣的信心時, 知道神不會撇棄我們, 必要施行拯救時, 我們就能夠堅忍的、恆切的禱告。

路加福音17章: 感恩

1

耶穌醫治好了十個大麻瘋病人, 但是惟獨有一個病人將榮耀歸與神, 並且俯伏在耶穌的面前感謝祂。當我們遇見困難的時候, 我們不用別人的吩咐就來到神的面前切切的懇求, 但是當神應允我們的禱告後, 我們是否也能不忘記來到神面前獻上感恩的祭呢? 還是我們覺得所求的已經得到了, 就忘記了還有感恩這一回事呢? 還是覺得神既然是慈愛的, 那麼幫助我是理所當然的呢?

這個大麻瘋的病人尋了耶穌,俯伏在祂面前敬拜感恩, 是因為這人清楚明白所得的醫治乃是出於神的恩典。他不但身體得著了醫治, 還得到了其他人所沒有得著的: 他與耶穌交通得著得救的確據, 這樣的福份遠遠勝過身體得的醫治。其他9個病人淺嚐了主恩的滋味, 但是唯有這個感恩的人, 真正得著了那個施恩的主, 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路加福音16章: 永恆的事

1.jpg

路加福音16章1-9節很令人難懂, 這不義的管家為了自己的利益, 慷主人之慨, 不擇手段的侵吞了主人的財產, 卻還得著了主人的稱讚, 實在令人不解。

其實, 主人所稱讚的, 是這個不義管家有做事著眼在未來, 而不是他不忠不義之舉。不義的管家有先見之明, 知道自己所有的不夠足以養生, 所以他為著他事業後籌算。雖然他用不當的方法, 但是他有未雨綢繆的眼光還是值得學習的。許多人的眼光只著眼在今生的一切, 但是對於將來的、永恆的事毫無投資, 雖然今生富足有餘, 在天國卻是貧窮的。

在第9節, 耶穌更是教導人將世上的財物投資在永恆的事上, 縱使金錢屬於世界, 但是基督徒仍舊能夠使用它做有永恆意義的事。這樣, 金錢的價值就不僅只世界賦予它的價值了。

路加福音15章: 浪子

1.jpg

浪子回頭的故事有個不怎麼美妙的後記, 就是在浪子回家後, 大兒子所表現出來的態度。

浪子悔改後, 他覺得自己錯了, 得罪了他的父親, 對他的父親感到虧欠。他甚至深深的感到自卑, 覺得自己配不的稱為他父親的兒子, 甘願成為奴僕。相反的, 大兒子卻充滿著優越感, 他也感到虧欠,他認為自己受到了虧欠, 是他的父親虧待了他, 他對浪子得到饒恕一事充滿了憤怒。

其實, 從大兒子的言語當中可窺探, 他對於自己服事父親一事抱著期待回報的心態, 他並不是為了愛父親而服事, 乃是為了得到報酬, 為了自己無法掙脫的責任, 並不是甘心樂意的。這樣看來, 他其實也是個浪子, 他只是並沒有如同他弟弟一般膽敢表現出來罷了。實質上, 他比回頭後的浪子更可悲。 浪子能夠回轉悔改, 回家後仍被父親所接納, 但是大兒子雖然一直與父同住, 但是他與父親之間的關係卻是陌生僵硬的。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心靈的荒蕪, 還自以為義, 他其實就如同那看不起罪人的法利賽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