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記24章: 選擇

Related image

約束亞記完結了, 以色列人得勝了, 戰事也告終, 好像大家可以休息了。其實並不然, 以色列境內還有殘存的敵人, 還有未除的偶像。約書亞記以後還有師記、撒母耳記、列王記等等。以色列人的歷史如同基督徒的屬靈光景, 我們要面對一個又一個的爭戰, 無法永遠的歇下停止這場屬靈的戰爭, 直到我們在世的日子終止了為止。

在經歷一場爭戰完結之後, 人很容易就怠惰下來, 但是這樣就容易給仇敵留地步,。約書亞兩次挑戰以色列人要他們好好的思考是否還是願意事奉神。他們知道自己若是追隨神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若是他們背叛就要承受怎樣的刑罰, 約書亞要他們想清楚一切之後做一個選擇。

每個人信主的經歷都不同, 有些人的經歷轟轟烈烈, 有些人的經歷平平凡凡, 但一切激情過後, 我們是否能夠持續不斷的走屬靈的道路, 不斷地爭戰抵擋世界的誘惑, 將自己分別出來? 若我們忘記神的恩典, 不再遵守神的話語, 那我們就會如同士師記時期的以色列人一樣, 失去神的祝福。

約書亞記23章: 得勝者的品質

Related image

耶穌曾教導門徒只有少數人選擇那引到永生的窄門小路, 但從以色列人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見得勝者人數比例之小令人咋舌。在出埃及的六十萬個以色列男丁中, 唯有兩個是能夠稱為是得勝者–約書亞和迦勒。這個比例實在是很驚人, 也越發令人省思。約書亞和迦勒不但得以進入迦南, 進入迦南之後他們仍舊能夠持守信仰。那麼, 是什麼使得他們從其他的以色列人當中分別出來呢?在本章我們可以從約書亞身上看見得勝者的品質。

首先, 約書亞謹記神的話語, 並且為之付出行動。他並不是聽過覺得認同, 但是卻有心無力的行不出。他緊緊的記住摩西曾經對以色列人的告誡, 在本章, 他重複了神的祝福與咒詛, 力勸以色列人要謹守律法不偏離左右。神如何吩咐以色列人的呢? 就是不可與外邦人相交以避免被他們引去拜偶像; 另外, 就是要一心一意的愛神。

約書亞的另一個品質是他是個數算神恩典的人。他不像其他的以色列人容易健忘; 他們曾經親眼目睹極大的神蹟, 但是卻轉眼就忘記。在本書的最後兩章, 老邁的約書亞卻仍舊是細細的數算神的恩典, 呼籲以色列人不可忘記。

將神的話語藏在心裡與細數神的恩典都能夠使人更加的認識神, 當人對神有更深的了解時, 他就更能明白神的計劃和作為。約書亞緊抓住神的話語並且存感恩的心, 使他的里面充滿力量能力, 成為神的器皿為神所用。

約書亞記22章: 安息

Image result for peaceful

約旦河東岸的兩個半支派回到他們自己的地, 他們的產業是依照自己的心意所選的, 並不是神所為他們預備的產業。當初他們看為好的地方在爭戰之後, 問題就顯現出來了, 因著有約旦河為界, 兩個半支派的人有被隔離開來的感覺, 好像他們從以色列其他眾支派被孤立起來一樣。爭戰過後卻沒有享受到在神裡的安息, 這是兩個支派所處的窘境, 原因在於他們太短視近利, 不願意付出代價去獲得神為他們準備的應許。但是他們仍舊是要爭戰, 只是他們的爭戰沒有為他們帶來真正上好的福分, 他們未能在靈裡得到真正的安息。

內心裡不平安的感覺促使這兩個半支派的人私自築壇。他們的出發點或許是好的, 但是他們企圖使用人的方法來解決屬靈的問題卻是徒勞的。他們的選擇也曝露他們最根本的問題, 就是他們仍舊是倚靠人的方法行事。他們想要藉由築壇來表示他們是屬神的兒女, 但是除非他們真的從內心尊主為大, 再多外在的行為都是於事無補的, 不但如此, 還要使問題難上加難, 好像這場差點引發的內戰一樣。

約書亞記21章: 屬天的產業

Related image

利未人在迦南並未分得屬於他們的地, 因為耶和華親自做他們的產業(申18:2)。表面上來看, 沒有產業的利未人在物質生活上應是無法與其他的支派相提並論, 但事實上, 利未人卻是享受更多的祝福。

首先, 神多次在申命記吩咐以色列人要善待利未人, 甚至以色列要為此而蒙福。另外, 以色列人要將自己地上所出產的獻上十分之一給神, 這是為了供奉利未人(民18:21)。這樣看來, 每個支派自己留9分, 獻上1分, 全體總數來說, 利未人做得的是12分, 比其他的支派所得的都要來的更豐盛。並且, 雖然利未人並沒有承受地業, 但是神仍舊為他們安排居所, 將幾座逃城並且如同希伯倫與示劍一樣的重要城市給利未人居住。

利未人服侍神, 不但能夠與神親近, 得到屬靈的好處, 神也不忘他們在地上所需, 使他們不但足夠而且還能有餘。利未人只要專心事奉神, 他們不必為生活所需擔心。

約書亞記20章: 恩典

Related image

神在迦南地給以色列人預備的不只是豐盛的產業, 祂也賜給以色列人滿滿的恩典。在本章, 約書亞重申摩西給以色列人的吩咐, 就是要在各處設立逃城。六座逃城設立迦南的各處, 可以讓無心而誤殺人的可以得到庇護。

神藉由逃城來啟示祂偉大的救贖計劃, 因為人的罪性使人無法完全的滿足律法的需求, 因此人就活在一個困境當中, 被罪和律法的刑罰所追趕。但是神為人準備了一個救恩, 在救恩里的就能夠得到安全的保障, 獲得生命。

逃城不僅使誤殺人者的生命得到了保障, 在大祭司死去後, 殺人者就能夠重獲自由。同樣的, 主耶穌曾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獻上永遠的祭, 使我們不再被律法定罪, 我們不再是罪的奴僕, 而是神的兒女。

約書亞記19章:逃避

Image result for running away

在分配土地的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兩個支派發生了問題, 而這兩個支派恰好是在啟示錄7章中消失的兩個支派–但和以法蓮。以法蓮支派抱怨自己的產業太小, 不願意付出代價自己爭戰開墾, 但是他們至少是還願意呆在自己的土地內。而但支派就很有意思了; 神給他們的土地介於猶大和以法蓮中間, 偏於迦南的中南部地區, 但是他們卻越界到最北方拿弗他利的地界上憑己力佔領利善, 並改城名為但。這好比一個人分得的土地在嘉義, 卻跑到基隆去打拼一樣。

我們不知道但支派為何要如此行, 或者他們不滿意神所賜的產業, 要憑己力奪得更多的土地, 但若如此, 為何他們不往領地四周發展, 卻要老遠的跑到北方? 另一個可能是但支派不願意麵對臨近的非利士人的威脅, 所以繞跑了! 這一點在士師記5章底波拉論到但時的情形類似–面對爭戰的時候但似乎坐在船上準備逃跑(士5:17)。無論緣由為何, 但與以法蓮的做法都是不合神心意的, 也當另基督徒引以為戒。

約書亞記18章: 延遲

目前為止, 除了河東的兩個半支派和猶大、以法蓮並瑪拿西, 以色列還有7個支派還沒有分得土地, 在這裡我們可看見這是人為的耽延。約書亞責備他們在這件事上的怠惰, 並且差遣使者前往各地丈量土地以便分配。

如同以色列人退縮不去得神所應許給他們的產業, 基督徒也時常會如此。我們受洗歸入主的名下, 分享祂的得勝, 我們藉由聖經的教導與別人的分享, 也知道神要賜給我們豐盛的生命, 但是我們時常退縮不願去追求屬靈的高峰, 因為我們怕麻煩, 怕失去現在的安逸, 怕要犧牲我們所喜愛的事物。因此我們就如同以色列的7個支派一樣, 耽延不去得到他們應有的土地。

求神光照我們, 讓我們渴慕祂所為我們所預備的各樣的福氣, 是更勝過我們看重的世上的一切, 使我們不再耽延, 站起來勇敢的去接受神在基督里為我們所預備的一切祝福。

約書亞記17章:責任

Related image

以法蓮和瑪拿西兩個支派不滿意他們所分得的地, 認為他們的支派人數眾多, 應該得到更多的土地。並且, 他們不願上山開墾, 而在平原上的敵人擁有戰車使他們望之卻步。言下之意, 他們想要更多的土地, 卻指望以色列的大軍為他們爭戰, 而不想憑己力掃除自己境內的敵人。這樣的態度與猶大的迦勒有天壤之別。迦勒老當益壯主動尋求與最可怕的敵人亞納族爭戰, 並不懼承擔自己的責任。

以法蓮和瑪拿西支派只看見了困難就抱怨神的恩典不夠。相較於他們的消極怠惰, 約書亞的回應就相當的正面充滿信心–你家大業大, 也非常強盛, 敵人雖然厲害, 但是你有萬軍之耶和華, 因此你能戰勝敵人。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 有自己的仗要打, 有屬於自己的敵人要面對, 有隻屬於自己的土地要收復, 但願我們都成為迦勒, 而不是以法蓮和瑪拿西。

約書亞記16章: 盡滅

Image result for grass field

猶大、以法連和瑪拿西半個支派是最先分得土地的支派, 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 就是沒有分別在自己的土地上盡滅迦南人。猶大和瑪拿西支派“不能”把他們趕出(15:63 & 17:12), 而以法蓮支派“沒有”趕出他們境內的迦南人.(16:10) 。

嚴格來說猶大人沒有趕出耶路撒冷的迦南人, 他們或許可以辯解說耶路撒冷是在便亞憫支派的境內, 不屬於他們的轄區。實際上, 當時便亞憫支派尚未得地, 而耶路撒冷就在他們地界的邊緣上, 他們可能是懈怠而不願意費心去處理這件事。以法蓮支派未將基色的迦南人趕出也應該是因為同樣的原因, 因為基色也恰在以法蓮地的邊界上。而瑪拿西支派則很清楚的表示他們無法將迦南人滅盡的原因– 他們不願意往山地上去, 覺得太辛苦, 而且他們的敵人有鐵車。 (17:15)

這三個支派不願意付出代價, 完全的滅盡迦南人, 雖然表面上好像以色列人掌控全局, 迦南人成為他們的奴僕, 實際上他們為將來埋下隱憂, 未來這些外邦人重新強盛起來的時候, 就要危害以色列人。以色列人無法真正完全的承受神應許的美好, 因為他們給敵人留了重新崛起的一線生機。因此對待罪的態度應該是趕盡殺絕, 不留一絲地步, 不讓罪有春風吹又生的機會。

約書亞記15章: 拈鬮

Related image

神吩咐摩西分派以色列人產業的方法是拈鬮, 不單是按支派來拈鬮, 也要按家室拈鬮。拈鬮到底是什麼呢? 那應該是類似於抽籤決定的一種動作。乍看之下似乎很不科學, 但是在有一位全知全能的神的先決條件下, 拈鬮就是一件神與人同工的、信心的表現。

神分配土地的原則是人多的支派多得地, 若是拈鬮完全是憑靠偶然和機率, 哪裡能毫無差錯並且精準的將地段大的土地分配給人數多的支派呢?但是神卻是全知的神, 在祂凡是都能。當人伸出手抓取那答案的時候, 看似是人的手在動作, 實際上卻是神的手在動工。

在新約的時代已經降下了聖靈保惠師, 拈鬮就不再適合作為求尋求神的方式, 但是其中得勝的屬靈原則仍是不變的– 人若相信神必成就祂的應許, 他就要依照神的吩咐而行, 大膽的憑著信伸出手, 但卻將答案完全的交給神, 神也必然不使祂自己的話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