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拉基書4章: 分別

1

瑪拉基書3:13-4:3是一個段落, 灰心的信徒對於堅持神的道產生懷疑的態度, 他們認為行善無益處, 堅持真理無用, 服事神是徒然的, 因為行惡的人比行善的人更興旺得福。這樣的價值觀使得神的子民漠視信仰, 社會對善惡的分別逐漸模糊, 人不再以神的公義為準繩, 心中對惡的敏感度降低, 進而羨慕行惡以得著利益為目標。

神卻告訴他的子民, 神公義的標準永不改變, 神會紀念那敬畏他的人(3:16)。當審判的日子來臨時, 義人與惡人要被分別出來(3:18), 義人會得著神的憐恤(3:17), 得享救贖的喜樂, 如同跳躍的肥犢(4:2)。而行惡的人要接受審判和刑罰, 一切不潔不屬神的都要被煉淨的火燒盡再不存留(4:1)。

因此, 人要堅定持守神的真理, 尋求明白神的旨意, 並且分別為聖按神的心意而活(4:4), 預備自己在見主的那一日所得著的是神的稱讚, 而不是神的憤怒的刑罰。

瑪拉基書3章: 信靠

1.jpg

當人遠離神時, 他們無法明白神的計畫, 而世上惡人亨通小人得志使得他們便越加的不信任神, 並且質疑神的公義是否存在。在3章1-6節, 神回答以色列人在2章17節的疑問。神並沒有與以色列人爭辯世上是否有公義的問題, 因為他們最大的問題是他們缺乏信心, 因此神給他們的回答是: 彌賽亞必要降臨。

彌賽亞要來, 首先要煉淨神的百姓, 使他們依著信心來敬拜神(v2-4), 他的第二次降臨則要為全地帶來公義的審判(v5), 那些如同雅各學會單單倚靠神的必不致滅亡(v6)。

當人遠離神、不信靠神的時候, 他便要在奉獻上有所虧缺。在這裡, 先知指出獻上十分之一不是奉獻, 只是原本就當納的糧。人因為不信任神而緊緊抓住財物, 以為先有才能給, 卻不知道天國的經濟觀乃是先獻上/倒空, 神才賜福/填滿。因為真誠的、甘心的奉獻是愛神的表現, 而愛神的心是神所悅納的。當我們甘心的敬拜神愛他, 他就要在暗中保守我們, 除去那我們無法預知的威脅, 降下他豐富的恩典。

瑪拉基書2章: 警惕

1

本章v1-10延續上一章對以色列領袖的審判, 神控訴以色列的領袖違背與神所立的約, 他們不遵守神的律法和誡命, 原本該要事奉神的人不以自己的職分為榮耀。他們不傳講神的真道, 反而討好人傳講迎合大眾口味的道理, 在他們的引領下使得許多人跌倒(v8)。這些不願忠心事奉他的人要招致神的咒詛。

本章11節開始到3章18節是一個新的段落, 在對以色列領袖的控告後, 先知將矛頭對準以色列人民, 數典他們的眾多罪行。

首先, 在本章11-17節, 先知指責他們在婚姻上犯的罪: 他們與外邦人通婚。神不允許以色列與外族通婚, 其目的並不是歧視外邦人, 而是神明白以色列人會通過這樣的婚姻關係將自己置在拜偶像的誘惑當中, 進而跌倒離開神。以色列人或許認為自己能夠持守住信仰, 但是回顧以色列的歷史, 他們的祖先多次因通婚而離棄神, 而以色列人卻從不記取祖先的教訓。罪的可怕是在人以為自己可以駕馭勝過, 卻在不知不覺中失去警惕被攻克綑綁。以色列人在通婚一事上的態度可做現代的基督徒的警惕。

 

瑪拉基書1章: 輕慢

1

先知瑪拉基所處的時代是在耶路撒冷與聖殿重建後, 應該是在尼希米二次回到耶路撒冷之間的時間。耶路撒冷重建期間, 尼希米與以斯拉帶領宗教改革, 重新恢復敬拜, 但是當尼希米回到波斯後, 百姓開始慢慢的墮落。在尼希米記13章, 他再次回到耶路撒冷時, 發現百姓與外邦人通婚, 祭司甚至讓亞們人多比雅住在聖殿, 利未人因為無人供奉只好拋下敬拜的職事轉而去耕田, 百姓還干犯安息日與推羅人做生意, 等等。尼希米再次實行一系列的改革運動, 而先知瑪拉基便是在尼希米第二次回到耶路撒冷前對百姓傳講, 為尼希米的二次改革奠定基礎。

瑪拉基書1:1-2:8是對以色列領袖的責備。首先, 以色列對神的愛產生懷疑 (v2-5), 這並不是這時候才有的問題, 而是自從出埃及時便開始。他們習慣於神的給予, 對神的付出感到理所當然, 若是有一點點的不如意便認為神不愛他們, 甚至對神說”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v2)。在這裡, 神對以色列的回答將他們比作敵視神拒絕神的以東, 以色列人自恃是神的選民, 但是他們的作為卻如同以東一樣時常拒絕神, 但是神卻沒有對待以色列如同他對待以東一般, 顯現出他對以色列仍舊懷著慈愛。這個信息也有警告的意味在裡面, 若是以色列不知悔改, 以色列便要失去神選民的身份, 與以東沒有區別。

神對以色列的第二項控告是他們對神的輕慢, 他們絲毫的不敬畏神, 不但沒有將最好無瑕疵的祭物獻給神, 反而將殘缺 的、污穢的獻上為祭。神曾經多次藉著先知曉諭他的子民, 他所重視的並不是人所獻上的祭物, 他所看中的是人敬畏他順服他的心。雖然神並不缺這些祭物, 但是這些祭物卻代表人是否敬畏神。以色列人的行為對神來說是個侮辱, 他們的行為如同在祭祀一位無知覺的偶像, 而不是那創造天地萬物、查驗人心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