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師記21章:任意而行

便雅憫支派幾乎被滅盡,存留下來的只剩下600男丁。以色列人雖說是得勝了,但這是苦澀的勝利,因為以色列險些少了一個支派,為此他們多方奔走為便雅憫支派的幸存者找老婆!他們首先出兵懲治沒有聽命出兵的基列雅比人,但所獲得的女子數量不夠分,便允許便雅憫人去示羅搶奪女子,他們認為這樣就不違背自己所發的不與便雅憫人通婚的誓言。

整件事的發展有點荒謬,以色列人除了在戰後獻祭給耶和華外,就對便雅憫人的處置,以色列人沒有一個人去求問神。他們四處尋找解決方案,想出來兩個自認為不錯的辦法。對基列雅比的處置或許是事出有因,但是搶奪示羅女子一事簡直就是掩耳盜鈴。不可思議的是以色列人卻覺得一切很合情理,自認為對得起對神所發的誓言。

這就是士師時代的光景;”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v25)就是士師時代的寫照。因為各人眼中沒有神,依照自己心中所認定的來判斷是非,因而道德敗壞,導致整個社會陷入咒詛,人也因為所處的困境而痛苦。最悲哀的是,以色列人在其中卻仍舊無知,不記取歷史的教訓仍舊一意孤行的遠離神。

我們現在所處的世代不也是如此嗎?求主保守我們的心,不與世界同流合污,倚靠遵行祂的旨意,這樣才能做世上的鹽和光,成為神得用的器皿,做其他人的祝福。

士師記20章:對付罪

因為便雅憫人袒護基比亞人的惡行拒不交出惡徒對其嚴懲,以色列舉全國的十分之一男丁聲討便雅憫人。有人會問,以色列人是否太過於激進了呢,明顯的兩方的實力懸殊啊!但從後續的發展來看,他們如此行是可取的,對付罪本就應該是傾全力去打擊消滅。

以色列人另一個可取之處在於他們採取行動前不忘求問神。他們第一次出戰時信心滿滿卻被對方以少勝多,雖然打了敗戰卻仍舊有信心再次出戰,但以色列人第二次被打敗後就開始信心動搖了。罪之可怕在於它的頑強,對付罪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罪就像一個惡瘤,要將其從除去就需要開刀,這個過程會產生痛苦,但是若不如此我們無法健康復原。為了除去他們當中的罪以色列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因此他們的信心在第三次求問神的時候開始有了些許動搖。他們問,或許我們應該罷兵?

以色列人第三個可取之處是他們沒有因信心的軟弱而停止戰事,他們仍舊聽耶和華的吩咐第三次出兵。要知道,便雅憫人屢次以少勝多對以色列聯軍的士氣是有極大的打擊的,但這沒有妨礙他們對付罪的決心。他們反而更加的來到神的面前求告、禁食、獻祭,尋求神的指示。他們獻上悔改的燔祭和代表與神和好的平安祭,切切的尋求神。當我們面對罪再次的軟弱的時候,讓我們也如同以色列人一樣,不是沈浸在失望自憐當中,甚至開始動搖我們對付罪的決心,反而是時常的仰望神、倚靠主耶穌的恩典和能力得勝。

士師記19章:混亂

士師記19-21章記載的是一段及其駭人聽聞的醜聞,所摻和在其中的人物事件無不顯明那個時代的錯誤荒謬及殘忍血腥。

事發源起於一對不和諧的夫妻關係:利未人好言相勸回紅杏出牆的妾,因為口腹之慾而一再延遲回家的路。回程時他選擇在以色列人的城過夜,卻首先遭到冷遇,除了一個不甚富裕的老人外無人來接待客旅。城裡的人居然如同所多瑪城的人一樣要求老人將這客人交出以滿足他們的情慾。老人看似保護客人卻無父女之情願意讓自己的女兒來替代,利未人則是將自己好生勸回的妾推出去以保全自己。妾受辱而死,利未人卻表現的極是殘忍無情。他對代自己而死的妾毫無顧念、沒有半點憐憫,最後更是大卸其屍身用以號召以色列人為自己報仇。

這裡面所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駭人聽聞的。其中看似是好客的老房主與看似是受害者的利未人在其中也展現他們及其自私與無情的本性。基比亞人的行為更是與外邦人無異。最可怕的是,這些人對於自己的景況一無所知,基比亞人不認為自己有錯導致後來的內戰,利未人自詡正義組織號召”正義之師”來討伐基比亞人。

本章開頭便說明以色列無王的約束,但是這並不是他們胡作非為的理由,他們仍有神的律法要遵守,只是無人選擇如此行。當人罔顧神只顧追求自我的滿足的時候,人就失去了是非的準則,家庭與社會必定要混亂。

士師記18章:敬虔的外表

但支派原來所分得的土地應該是在以法蓮西邊與西南邊臨海的土地(書19:40-46),但是因為但支派無力驅趕佔領那片平地的亞摩利人,他們只好退去山區(士1:34)。但支派沒有倚靠神去奮起抵抗亞摩利人奪得神所賜的地,他們反而自行往北發展去找更容易對付的拉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經過米迦的家,以勢強搶米迦所私造的以弗得和偶像,以利誘惑利未人祭司,在示羅以外為了自己的方便設立祭壇。

利未人擔任祭司與會幕裡協助祭司的職位,他們的工作是代理百姓置辦敬拜的一切事宜。神所命定的會幕應該在示羅,祭司的職分也應該在示羅,或是神另外指定的地方。但是這個利未人私自在外自立為祭司,還同流合污的與米迦和但支派設立偶像,甚至,他還私傳神的旨意(v6)。

在這整件事來看,米迦和但支派似乎虔誠想要敬拜神,他們求問神表現出他們在乎神的旨意和祝福,但是他們所行的一切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不擇手段來達成自己的目的。即使他們有敬虔的表面,所行與真正的敬拜有相似之處,但是他們的所做所為無不是在顯明他們的心其實是遠離神的。

士師記17章: 純正的信仰

士師記17-21章 記載的是士師時代的兩個獨立事件,17-18章是有關於以法蓮人私自立偶像設祭司的事件,而19-21章記載便雅憫支派幾乎滅族的過程。兩件事都讓我們看見當時以色列人似是而非的信仰,他們口中有神,卻是完全不認識神,行神所看為惡的事。

在17章記載兩個看似敬虔的人,行的每一件事都違背了神的律法。首先米迦偷了母親的錢,因害怕母親的咒詛而自己承認。他的母親原諒了他,二人卻拿這筆銀子私立偶像,私自立祭司的職位。這時有利未人來到,不難看出以色列人已經忘記摩西的吩咐不供養利未人了。這米迦就雇了這利未的少年做祭司,而這利未人也因金錢而服事,他服事的對象是人而不是神。這種種的混亂皆因為各人任意而行(v6)。

米迦與其母或許是真的想敬拜耶和華,但是他們以自己的方式隨自己心意而行,而不是選擇去遵從神的旨意和律法。這樣,他們縱使有敬拜神的心卻仍舊是悖逆、不順服神的。可悲的是,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得罪了神,還以為自己得到了神的喜悅與祝福(v13)。

在高舉自由的現代,各人任意而行也是如今社會的普遍現象。當我們面對社會主流價值的壓力時,我們是否仍舊願意將個人利益與社會認同放在神的旨意之後呢?還是我們會如同米迦和著利未的少年人一樣,空有服事的外表而無服事的實質呢?

士師記16章: 悲哀

參孫一直在同一件事情上跌倒,他似乎一直沒有辦法擺脫、或是說他也不願意擺脫情慾在他身上的綑綁。他就是貪愛女色、樂在其中。大利拉的誆騙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大利拉之前, 他曾經娶過的妻子也曾經這樣的哄騙他企圖從他口中得到一些答案。參孫絕對不是傻蛋, 在這麼多次的試探後還不知道大利拉的用意,但為何他最後會將自己的秘密告訴她呢?

聖經裡提到參孫因為大利拉天天催逼他使得他心裡煩悶,因此他就將自己的秘密告知。這真令人覺得很費解,為何參孫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否參孫覺得即便對方知道了自己的弱點,他仍舊是有能夠掌控全局的自信? 事實證明,參孫並不如自己所認為的那麼堅不可摧。

大利拉代表的是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面對來自世界的誘惑,保羅曾經告訴提摩太要逃避少年人的私慾 (提後2:22)— 不是企圖去戰勝克服,而是遠遠的逃避。對於行惡人的路,傳道者也是呼籲要躲避,要轉身逃走(傳4:13-14)。參孫以為自己有掌控的能力,所以他不介意與狼共舞,卻不知道其實自己已經陷入情慾所織的網羅當中。甚至於到了一個地步,他還不知道耶和華的靈已經離開了他,這是神的僕人最大的悲哀。

士師記15章: 另類的領袖

士師記14與15章所描述的是一連串的事件最終導致參孫成為以色列的士師。這一連串的事件是充滿錯誤、混亂與仇恨的– 參孫因為私慾執意進入一段錯誤的婚姻, 他一時興起的有獎徵答造成了婚姻的破裂, 他的岳父將他的妻子改嫁招來參孫的憤怒和報復, 以色列人的懦弱使得參孫獨自面對敵人應戰。

相對於以色列其他的敵人, 非利士人似乎更難纏, 一直到大衛王才制服非利士人, 但後來在王國時代非利士人仍舊是以色列的隱患。對於這樣的敵人, 在當時混亂的局面當中, 神使用參孫作為打擊非利士人的首發軍。不同於以往其他的士師, 參孫的一切行動都是單獨完成, 並沒有其他以色列的軍兵加入其中。神巧妙的使用參孫的性格和軟弱來成就祂的事 – 參孫的確是驕傲自大的, 他也有一股狠勁促使他敢於獨自面對成千的敵人。

參孫絕對不是我們心目中屬靈領袖該有的樣子, 但是他卻偏偏能夠完成神在當時所要成就的事, 保以色列人20年的平安。如同神對瑪挪亞所說的, 我名是奇妙。神的作為是我們無法測度的, 有時候祂用我們意想不到的人來完成祂的工, 我們是否也能夠如同以色列人一樣在其中看到神的作為呢?

士師記14章: 因我喜悅

參孫作為一個分別出來服事神的拿細耳人是很不合格的。作為拿細耳人所需遵守的規矩有三: 不可飲酒, 不可剪髮, 不可摸死屍 (民6:2-21)。參孫只遵行了不可剪髮一條。作為神所揀選的以色列人, 他執意要娶外邦女子, 還是以色列仇敵非利士人的女子。雖然參孫作為士師, 但是他行事任性, 恣意妄為, 全憑自己的喜好而不顧念神的旨意, 如同他對父親所說的,  “願你給我娶那女子, 因我喜悅他。” (v3)

現代的社會高舉個人的自由,  “只要我喜歡, 有什麼不可以” 的思想不知不覺的影響每個人。作為神的兒女, 我們的行為是否也會如同參孫一樣, 以自己的意志為最高準則呢?還是我們做每一件事都願意順服聖靈的引領呢?

神固然可以使用軟弱的人成就祂的旨意, 如同神使用參孫一樣, 但是這軟弱的人也要付出悖逆的代價。參孫的一生本應充滿神的恩典和大能, 但是因為他任意而為, 行事為人與他作為拿細耳人的身份十分的不相稱, 這才造就了他悲劇的一生。

既然蒙召, 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弗4:1

士師記13章: 奇妙的恩典

參孫與撒母耳是以色列最後的兩位士師,他們與其他的士師不同,是從母腹就分別為聖出來要服事神的。 兩位的出生都是神所賜的奇蹟,他們的母親都不孕無法生子,但是因為神的介入,他們生下的兒子都分別出來歸與神。
士師記記載以色列人如何不斷的跌倒,雖然神多次興起士師拯救,但以色列人卻屢屢選擇悖逆。照理說,神有充足的理由放棄他們的。但是在以色列人再次背叛神的時候,神在他們還尚未呼求時就已經為他們準備了拯救,這是何等奇妙的恩典和慈愛!祂也是如此的在我們還不認識祂的時候就為我們準備好基督的救恩,使所有信祂的得以有永生的盼望。

士師記12章: 紛爭

耶弗他打勝仗回來後面對的不是人民的歡呼慶祝,反而是以法蓮人不講理的質問吵鬧。這並不是以法蓮人第一次如此行了,他們也曾經如此的對待基甸。他們不滿基甸分派給他們的工作,就是清除剩餘的米甸人,他們想如同基甸的軍隊一樣威風凜凜的掃蕩敵人。這一次他們更加的不講理,他們甚至沒有回應耶弗他的呼召與他一起爭戰,反而倒打一耙聲稱他們沒有邀請是被故意藐視了。
以法蓮人的態度是很要不得的,很顯然的,他們認為所分派的工作有貴賤之分,他們更喜歡在明處的、光鮮體面的、受到人尊敬的事工。甚至,當別人的成就更大的時候,他們就生氣嫉妒。其實,就算是沒有受到邀請又如何呢?以法蓮人難道不知道眾人擁護耶弗他為領袖,並且神的靈降在他身上嗎?難道他們不能自動自發地加入耶弗他的軍隊與他同工嗎?
我們在對待神的事工上是否也會如同以法蓮人一樣,更喜歡選那些在人面前的、受到人尊敬的服事呢?還是我們也甘心樂意的去做那幕後的、沒沒無聞的事工?其實無論是哪一種服事,只要是作在神的身上,都是蒙神喜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