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回應以斯拉的禱告認罪悔改,領袖示迦尼甚至提出並強制休妻。先且不論休妻這件事本身這件事的對錯, 百姓選擇以這樣嚴苛的手段來表達他們的懺悔。與外邦人通婚的名單中, 祭司與利未人數不少, 連服事神的人都犯這樣的罪, 可見罪已扎入之深。雖然百姓以這樣的非常手段齊心懺悔, 可是同時也確實是為許多家庭帶來非常大的傷害。人雖然可因神的恩典罪得赦免, 但不表示就可避免因罪而收得的惡果。
Tag Archives: 以斯拉記
以斯拉記9章:純粹
神對以色列有許多的吩咐, 其中一條便是不可與外邦人通婚。在現代種族融合的社會很難了解這項命令的重要。綜觀以色列的歷史, 他們從進入迦南就沒有真正的守這項吩咐。神為何如此吩咐以色列人呢? 是因為種族歧視的緣故嗎?
不是的, 神所要的是純粹的信仰。婚姻本身無錯, 但是因著通婚, 以色列免不了的被引誘信從別神, 失去了信仰的純粹。事實上, 以色列人能夠經由婚姻改變外邦人是少之又少, 反而是以色列人常因通婚而離棄神。在這樣的情況下, 神不要以色列人把自己陷在試探當中。以斯拉在這件事上所展現的是對聖潔, 信仰的純粹的要求。所以他的震驚焦急絕對不是過度反應或是歧視, 而是身為祭司和代禱者, 對以色列無法遵從神的誡命陷入罪中而當有的反應。
以斯拉記8章:沒有利未人
利未人在以色列的地位很微妙, 他們沒有自己的產業, 除去祭司的職分外, 雖然參與聖殿的服事, 但所做的事大多都是瑣碎的。被擄後的利未人則沒有這樣的區別, 在外邦人當中, 他們可以積蓄自己的產業。所以, 兩次回歸當中, 利未人占極少數。甚至, 以斯拉的團隊中, 最初找不到利未人(8:15), 以至於以斯拉必須另外尋找。尼希米記中記載, 回歸後的利未人也的確被剝削苦待: 以色列人沒有獻上十分之一供給利未人需用的, 使他們困苦貧乏。
這樣看來, 利未人不願回去是有其道理的嗎? 其實, 就算在這樣的艱難中, 利未人沒有回歸就無法達成神在他們身上的旨意, 因為他們本來就是被揀選來服事神的人。因此, 以斯拉找到通達的人(men of understanding, 8:16&18), 就是有智慧在困難的道路中仍然願意遵行神旨意的。
以斯拉記7章:重建
以斯拉記7-10章述說第二次的回歸, 是由祭司以斯拉所帶領。這次的重建的重點是人民信仰上的落實。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都強調一個重點, 重建不僅僅侷限在聖殿的建築上, 更多的, 是在人民的信仰上能夠真正的與神連結, 過討神喜悅的生活。
在這一章, 以斯拉著重在神律法得教導, 並且設立士師, 審判官, 教訓一切不明白神律法的人。(7:25) 重建, 並不是因為完成了聖殿就停止了。重建聖殿, 是為了使信仰落實在百姓當中, 使他們能夠真正的敬拜神, 後者才是重建真正的意義。
以斯拉記6章:柳暗花明
當以色列人振作起來, 重新致力於神的事工的時候, 神就為他們開前面的路, 並且超過他們所求所想的。敵人不是得到王的詔書停止重建, 神就奇蹟似的使得當年古列王的詔書被找到, 並且王還下旨意賜死一切阻擋的人杜絕後患。以色列人物資缺乏, 神就使王豐厚的賜與, 成就先知哈該的預言: “我必震動萬國, 萬國的珍寶, 必都運來, 我就使這殿滿了榮耀, 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該2:7” 以色列人若山窮水盡的時候無法振作堅持, 就看不見神所安排豐富的供給了。
以斯拉記5章:第一步
以色列人因為仇敵的阻擋, 慢慢的失去了原來的熱忱, 各人專顧自己的事。於是, 神差遣先知哈該和薩迦利亞來勸勉他們。當他們被激勵, 起來重新拾起建殿的工程時, 神的大能就臨到, 為他們開路, 不但解決政治上的阻攔, 並且供給建殿所需的。
以色列人經歷神, 不是等待著神的作為才願意踏出第一步, 而是他們義無反顧的踏出第一步後, 神的作為就隨之而來。
以斯拉記4章:攻擊
以色列人立了聖殿的根基之後, 就開始遭受了仇敵的阻撓。剛開始是假意的合作, 然後就是明面的擾亂, 再來更是經由政府官方的勢力逼迫。基督徒所面對的何嘗不也是如此呢? 當一個人決定要親近神的時候, 仇敵就會起來攻擊阻擋。先是來自世界的善意意圖同化, , 或藉由疾病, 親人, 工作, 事物的擾亂使人不能親近神。然後是由來自世界的排擠逼迫, 如今政府的政策越來越不合神的心意, 不利基督徒敬拜神。基督徒實在不必為了來自世界的逼迫感到驚奇訝異, 因為世界必然恨屬基督的人, 因為他們已先恨了基督。
以斯拉記3章:悲喜交加
重建的聖殿在規模上是遠遠的不如原來所羅門的聖殿的。見過舊聖殿的老年人們見到新立的便大聲哭號,而少年人則大聲歡呼。(3:12) 哭號的原因,可能有感於經歷亡國被擄的痛苦,回歸後禁不住的情感釋放。也有可能是因為立了聖殿的地基,回歸的人民有了盼望。更也有可能是來比較,新殿的規模比不上舊殿而產生的難過痛苦。若是前二者,以色列人所表現出來的敬拜是深具情感的;但若是後者,那他們對聖殿重建的目的與期待則只是流於表面的華麗建築。同樣是全力以赴的進行的事工,內裡對神的心態及認識則是天差地遠。
以斯拉記2章:動力
以斯拉記記載了兩次的歸回, 第一次由所羅巴伯和祭司耶書亞帶領約5萬的人民回歸。第二次則由以斯拉帶領。比較被擄的百姓人數, 兩次回歸的民是極少數的, 大部分的人並沒有響應這個呼召。
在這70年中, 以色列人以經融入了當地的生活, 有自己的家庭和事業。回歸, 代表著他們必須放棄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回去到故土, 則更要面對旅途的危險和故土重建的辛苦, 還要過守著律法的聖潔的生活。沒有足夠的決心和對神的盼望渴慕作為動力, 人民是很難能夠毅然決定回歸來呼應神的。
以斯拉記1章:回歸
相對巴比倫的高壓同化政策, 波斯對不同的文化採取認同的溫和態度。猶大人明顯得受益於這樣的政策, 波斯古列王鼓勵猶大人回歸重建聖殿。古列王的宣言雖然是政治性的精神喊話居多(因他也拜其他的神), 但是神能藉由不同的原因成就了祂藉先知所預言的, 就是在被擄後的70年以色列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