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後, 因為悖逆神惹動神的憤怒, 在曠野飄流了40年才得以進入應許之地。他們經歷了建國, 亡國, 在巴比倫為奴, 後由波斯王古列的下詔回歸重建聖殿和耶路撒冷。又經過希臘的統治, 哈斯摩尼王朝的中興和沒落, 後淪為羅馬帝國的附屬。雖然以色列尚未復國, 以色列人卻仍舊居住在迦南地。
經過了亡國的教訓, 以色列人似乎不敢再拜別神了, 至少不像他們的祖先一樣的崇拜偶像。一直到了耶穌降臨的羅馬時代, 以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為首的文士和教師們受到百姓的推崇與尊重。似乎以色列人開竅了, 明白了, 長大了, 不再陷入偶像的纏累了。… 果真如此嗎?
耶穌眼中的以色列人是 “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可6:34), 雖然居住在迦南, 但是他們屬靈的光景卻是仍舊飄流在曠野當中, 不明白神的心意, 社會沒有公義, 百姓受欺壓孤苦無依, 宗教淪為與政治抗衡的手段。以賽亞書中提到, 僕人的使命乃是 “作眾民的中保, 作外邦人的光, 領被囚的出牢獄, 領坐黑暗的出監牢”(賽42:7)。耶穌以神兒子的身份做為僕人, 為了就是要帶領他們離開心靈的曠野, 來到真正的迦南美地, 得享真正的救贖。
在現代物資充足的社會, 人似乎不欠缺什麼, 生活水準遠勝古代的君王。可是再多名車, 毫宅, 名牌, 金錢, 名聲和地位卻無法使人的心靈得到真正的滿足, 亦或使人的生命多存留一秒。如同當時的以色列人, 看似居住在富足佳美之地, 心靈卻無比荒蕪, 飄流在曠野找不到出路。耶穌對這樣的人心存憐憫, 他也要, 並且有能力帶他們出那乾旱無草之地, 得著真正的安息。